寿光北部13万亩盐碱地迈向高产田:八年改碱夺粮,盐碱滩拱起“金粮仓”
寿光北部13万亩盐碱地迈向高产田:八年改碱夺粮,盐碱滩拱起“金粮仓”
寿光北部13万亩盐碱地迈向高产田:八年改碱夺粮,盐碱滩拱起“金粮仓”
6月16日大众日报1版(bǎn)。
潍坊寿光北部13万亩(wànmǔ)盐碱地迈向高产田,改良(gǎiliáng)技术开始向环渤海盐碱带输出
八年改碱夺粮,盐碱滩拱起“金(jīn)粮仓”
6月12日(rì),潍坊寿光市营里镇淼汇叁号家庭农场2600亩麦田,九台红色收割机一字排开(yīzìpáikāi)次第开镰,农场夏收开始了。
“看(kàn)这穗子(suìzi),多沉实!”农场主张佃辉随手掐下一穗麦子,轻轻一捻,露出饱满的麦粒。“亩产达到了(le)650公斤,这是我们(wǒmen)盐碱地改良八年来收成最好的一次。”张佃辉俯身捧起一抔土,指缝间簌簌落下的已不再是八年前泛着盐霜的板结土块。“地垄里都能翻出蚯蚓窝(wō)了!”
谁能想到,脚下这片松软(sōngruǎn)肥沃的土地,过去是(shì)泛着白花花盐霜、pH值高达9.3的不毛荒滩。
曾经,盐碱像(xiàng)一道沉重的枷锁,禁锢着这片土地的生命力。八年来,张佃辉和他的伙伴们通过科学的土壤改良、精准的水利调控和创新的种植模式,让这片“生态伤疤”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如今,这里不仅麦浪翻金,更以其显著蜕变,成为农业农村部力推(lìtuī)的改碱夺粮(duóliáng)典型案例(ànlì),为全国盐碱地的有效治理贡献了“寿光样本(yàngběn)”。
2017年,29岁的张佃辉决意返乡(fǎnxiāng)承包1600亩盐碱地时,“老把式们”直摇头:“这地种棉花都结不出好桃,别糟践钱!”土壤检测数据印证着这种质疑的合理性:盐分含量1.2%、有机质不足0.5%,微生物活性几近归零。转机出现(chūxiàn)在(zài)与中化(zhōnghuà)农业的战略合作,淼汇农场在山东率先引入绿色智能(zhìnéng)配肥系统,如同给土地做“CT扫描(sǎomiáo)”,将1600亩耕地细分为53个30亩的治理单元,精准诊断出锌、锰等6种微量元素匮乏(kuìfá)的症结。
“传统施肥是吃大锅菜,我们(wǒmen)是私人定制开小灶。”张佃辉介绍,通过有机肥筑基、复合菌剂活化、微量元素精准补给的三维改良方案,首季小麦亩产(mǔchǎn)便突破(tūpò)400公斤(gōngjīn),较传统种植翻番,亩均肥料成本下降200元。
“淼汇农场通过测土配方重建土壤微生态,这是(zhèshì)系统工程的成功实践。”中化农业特聘专家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(yánjiūsuǒ)研究员王法宏评价。2020年,面对“大水漫灌”费工费电的状况,张佃辉咬牙投入200万元铺设(pūshè)智能滴灌系统。采用“高频浅(qiǎn)灌”技术,每13天将根系层浸润至40厘米深度,犹如为土地安装“排盐透析机(tòuxījī)”。监测数据显示:土壤盐分年均(niánjūn)降幅达15%,蚯蚓数量从零增加至每平方米(měipíngfāngmǐ)8条。2022年,农场的小麦亩产达600公斤,意味着盐碱地跨入高产田行列(hángliè)。
这场“节水战(zhàn)”更带来意外之喜:智能(néng)滴灌系统使人工成本下降70%,一人即可管理千亩农田。“以前浇水,上百亩地需要全家上阵,现在一部(yībù)手机就能搞定。”
站在“济麦60”示范田(shìfàntián)边,张佃辉(zhāngdiànhuī)算起细账:“抗盐碱品种+水肥一体化+飞防托管,让(ràng)小麦亩产从4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;农场与省农科院共建原种繁育基地,还可享受每公斤高于(gāoyú)市场价0.4元(yuán)的订单回收,形成‘良种繁育—标准化种植—溢价回收’闭环,这片示范田每亩年收益可达580元。”
社会化服务中心内,植保无人机群(qún)列阵,自走式喷灌机展开钢铁臂膀,60套智能装备可为周边3万亩耕地提供托管服务。“仅无人机飞防,单机日作业量可达500亩,亩均(jūn)成本直降10元(yuán)。”张佃辉告诉记者,农场技术服务一年收入180万元,盐碱地改良技术输出已(yǐ)辐射东营(dōngyíng)、滨州等环渤海盐碱带。
“耐住五年寂寞才能迎来拐点。”张佃辉说,前三年需亩均投入改良资金500元(yuán),第六年后成本降至(jiàngzhì)200元,产量可持续维持吨粮水平。八年(bānián)间,淼汇农场已累计改良盐碱地6000多亩,投入改良资金2000万元,亩均收益从(cóng)亏损到稳定在300—400元。
在淼汇农场“乡村振兴驿站”教室,来自寿光侯镇的(de)陈明星正在学习测土配肥(pèiféi)技术。“以前觉得种地没前途,现在发现科技农业大有可为。”这名新农人如今管理着500亩托管农田(nóngtián),年收入超15万元。
像陈明星这样的新农(xīnnóng)人,淼汇农场年均培训5000人次,40岁以下(xià)学员占比40%。“我们在营里镇党委的指导下,组建了新农人产业联盟(liánméng),10个种植大户(dàhù)就能整合7万亩地。”张佃辉说,联盟通过集中采购农资、共享技术资源,带动周边13万亩盐碱地迈向高产田(gāochǎntián)。
破译盐碱地治理(zhìlǐ)的“三重密码”
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(zìjǐ)手上。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。”近年来,山东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(liángshíānquán)重任,让“中国碗”盛满(shèngmǎn)更多“山东粮”。山东淼汇农场用八年时间,将pH值高达9.3的盐碱地改造为亩产超600公斤(gōngjīn)的“金粮仓(liángcāng)”,这是山东新农人守护粮食安全的奋斗故事。
淼汇农场八年改碱夺粮,破译了盐碱地治理的“三重密码”,即科技创新重塑(zhòngsù)生态本底、产业(chǎnyè)融合激活经济潜能(qiánnéng)、久久为功跨越时间门槛。讲科学、用科技,矢志(shǐzhì)把盐碱地改造成“争气田”、“高产田”,这是山东新农人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”的生动实践。
当物联感知系统遇见(yùjiàn)新农人的坚守,当生物技术邂逅传统农耕智慧,这里(zhèlǐ)长出的不仅(bùjǐn)是金黄的麦穗,更是中国粮食安全坚韧的防线。在这片曾被遗忘的盐碱荒滩上,“中国饭碗”正盛满更多自给的底气。
(大众新闻记者 王佳声(wángjiāshēng) 石如宽 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