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城:“蒜”出致富路 丰产又丰收
禹城:“蒜”出致富路 丰产又丰收
禹城:“蒜”出致富路 丰产又丰收走进禹城市梁家镇,田间地头里都是忙碌的(de)蒜农们,采蒜收蒜、有条不紊。路边、地头,打包的大蒜一包挨着(āizhe)一包。一辆辆满载大蒜的卡车从田间驶过发往(wǎng)各地。在浓郁蒜香中,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(huàjuàn)徐徐展开。
一场直播卖出4吨大蒜,蒜田变身带(shēndài)货直播间
“家人们,我们的大蒜(dàsuàn)都是从地头里现拔(xiànbá)的,大小匀称,质量上乘 现拍现发,坏蒜包赔。拍黄瓜、捞面条,少不了(shàobùliǎo)梁家大蒜。需要的拍1号链接。”在梁家镇大杨村,新农人主播正在蒜田里开展沉浸式直播,全方位展示梁家大蒜的独特魅力,吸引众多消费者火热下单。一场(yīchǎng)直播下来,收到了上万订单,预计卖出大蒜4万余吨(wànyúdūn)。
今年,梁家大蒜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,还搭上了“数字快车”,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,更加快捷(kuàijié)地直达全国消费者的厨房和(hé)餐桌。
据(jù)了解,梁家镇将(jiāng)电商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,以党组织领办电商服务综合体为突破口,积极整合资源、发挥优势,建设1处农村主播(zhǔbō)培训基地。搭建“电商团队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利益联结平台,为梁家大蒜等特色(tèsè)产品提供了新销路,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(hé)周边群众增收。
百年传承持续发展,“小蒜头”长成富民大产业(chǎnyè)
梁家镇大蒜种植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(shēnhòu),凭借(píngjiè)优质土壤与灌溉条件,现有万亩(wànmǔ)标准化种植基地,形成15个专业种植村集群,年产量超3000万斤。“今年蒜薹每斤1.1元,毛蒜1.6元一斤,今年收入比较可观!”大纪村(dàjìcūn)蒜农杨兆运喜笑颜开。
大蒜长得好,技术(jìshù)是关键(guānjiàn)。在大蒜种植期,梁家镇农业专家实时监测天气,精准发布采收期预报与灾害预警,预警助力(zhùlì)农户提前规避阴雨天气,保障蒜品质量。同时,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(bìngchónghài)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技术,推动大蒜增产增收。据统计,今年蒜薹平均长度达45厘米,蒜头(suàntóu)亩产突破4000斤,亩产提升30%,成为市场抢手的“绿色金条”,全镇蒜农人均增收超(chāo)万元。
“现在我们收蒜一般每天能收几百吨,收完以后(yǐhòu)先不卖,几个(jǐgè)月以后再出库供应市场,价格会更好。”大纪村收购商说。
为提升产业附加值,梁家镇积极构建“产供销储加”一体化体系。6座(zuò)现代化冷库实现错峰销售,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发蒜片、蒜粉等深加工产品,成功斩获“德州名牌”称号。通过“农超(nóngchāo)对接(duìjiē)”模式,梁家镇大蒜直供山东(shāndōng)商业集团等大型商超,部分蒜薹更(gèng)走出国门,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。
产业就业(jiùyè)双轮驱动,家门口捧起“金饭碗”
“我今年种了60亩蒜,一亩地能收鲜蒜3800斤。现在市场价格每斤湿蒜能卖1.6元左右,这样算下来,光卖(guāngmài)蒜一亩地就有6000元的收入(shōurù)。”聊起今年的大蒜(dàsuàn)行情,种植户杨先泉满脸喜悦,“现在拔蒜虽然累,但(dàn)一想到收获后的好收入,辛苦也觉得值。”
大蒜在种植、盖膜、除草、管理(guǎnlǐ)、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(dàliàng)人工的投入(tóurù)。种植大蒜不仅给蒜农带来了经济收入,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就业。
在大杨村,二十余名群众(qúnzhòng)正在地里采收大蒜(suàn)。经过采蒜机作业后的蒜田,土质更加疏松。蒜工们或坐(zuò)或蹲,两手共同开工,一拉一拔,蒜头就被连根拉起,有序摆放在一边。“岁数大了不能出去(chūqù)打工,在这里采蒜既能顾家又能赚钱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”村民张诗菊的话道出心声(xīnshēng)。
每逢采收季,超千名(qiānmíng)村民在蒜田就业,日均收入150元,10余天可增收近2000元。按照目前大蒜市场行情,全镇大蒜种植纯收入比传统(chuántǒng)种植每亩(měimǔ)地能多收上千元,能带动就业3000余人。通过(tōngguò)发展大蒜产业,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,乡村振兴步伐也更加坚实。
梁家镇(zhèn)党委书记朱英开表示,未来(wèilái)梁家镇将深化“有机种植、精深加工、高端销售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,争创国家级(guójiājí)现代农业产业园,让“禹城大蒜”香飘全国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。
(大众新闻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梁文忠)
走进禹城市梁家镇,田间地头里都是忙碌的(de)蒜农们,采蒜收蒜、有条不紊。路边、地头,打包的大蒜一包挨着(āizhe)一包。一辆辆满载大蒜的卡车从田间驶过发往(wǎng)各地。在浓郁蒜香中,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(huàjuàn)徐徐展开。
一场直播卖出4吨大蒜,蒜田变身带(shēndài)货直播间
“家人们,我们的大蒜(dàsuàn)都是从地头里现拔(xiànbá)的,大小匀称,质量上乘 现拍现发,坏蒜包赔。拍黄瓜、捞面条,少不了(shàobùliǎo)梁家大蒜。需要的拍1号链接。”在梁家镇大杨村,新农人主播正在蒜田里开展沉浸式直播,全方位展示梁家大蒜的独特魅力,吸引众多消费者火热下单。一场(yīchǎng)直播下来,收到了上万订单,预计卖出大蒜4万余吨(wànyúdūn)。
今年,梁家大蒜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,还搭上了“数字快车”,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,更加快捷(kuàijié)地直达全国消费者的厨房和(hé)餐桌。
据(jù)了解,梁家镇将(jiāng)电商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,以党组织领办电商服务综合体为突破口,积极整合资源、发挥优势,建设1处农村主播(zhǔbō)培训基地。搭建“电商团队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利益联结平台,为梁家大蒜等特色(tèsè)产品提供了新销路,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(hé)周边群众增收。
百年传承持续发展,“小蒜头”长成富民大产业(chǎnyè)
梁家镇大蒜种植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(shēnhòu),凭借(píngjiè)优质土壤与灌溉条件,现有万亩(wànmǔ)标准化种植基地,形成15个专业种植村集群,年产量超3000万斤。“今年蒜薹每斤1.1元,毛蒜1.6元一斤,今年收入比较可观!”大纪村(dàjìcūn)蒜农杨兆运喜笑颜开。
大蒜长得好,技术(jìshù)是关键(guānjiàn)。在大蒜种植期,梁家镇农业专家实时监测天气,精准发布采收期预报与灾害预警,预警助力(zhùlì)农户提前规避阴雨天气,保障蒜品质量。同时,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(bìngchónghài)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技术,推动大蒜增产增收。据统计,今年蒜薹平均长度达45厘米,蒜头(suàntóu)亩产突破4000斤,亩产提升30%,成为市场抢手的“绿色金条”,全镇蒜农人均增收超(chāo)万元。
“现在我们收蒜一般每天能收几百吨,收完以后(yǐhòu)先不卖,几个(jǐgè)月以后再出库供应市场,价格会更好。”大纪村收购商说。
为提升产业附加值,梁家镇积极构建“产供销储加”一体化体系。6座(zuò)现代化冷库实现错峰销售,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发蒜片、蒜粉等深加工产品,成功斩获“德州名牌”称号。通过“农超(nóngchāo)对接(duìjiē)”模式,梁家镇大蒜直供山东(shāndōng)商业集团等大型商超,部分蒜薹更(gèng)走出国门,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。
产业就业(jiùyè)双轮驱动,家门口捧起“金饭碗”
“我今年种了60亩蒜,一亩地能收鲜蒜3800斤。现在市场价格每斤湿蒜能卖1.6元左右,这样算下来,光卖(guāngmài)蒜一亩地就有6000元的收入(shōurù)。”聊起今年的大蒜(dàsuàn)行情,种植户杨先泉满脸喜悦,“现在拔蒜虽然累,但(dàn)一想到收获后的好收入,辛苦也觉得值。”
大蒜在种植、盖膜、除草、管理(guǎnlǐ)、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(dàliàng)人工的投入(tóurù)。种植大蒜不仅给蒜农带来了经济收入,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就业。
在大杨村,二十余名群众(qúnzhòng)正在地里采收大蒜(suàn)。经过采蒜机作业后的蒜田,土质更加疏松。蒜工们或坐(zuò)或蹲,两手共同开工,一拉一拔,蒜头就被连根拉起,有序摆放在一边。“岁数大了不能出去(chūqù)打工,在这里采蒜既能顾家又能赚钱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”村民张诗菊的话道出心声(xīnshēng)。
每逢采收季,超千名(qiānmíng)村民在蒜田就业,日均收入150元,10余天可增收近2000元。按照目前大蒜市场行情,全镇大蒜种植纯收入比传统(chuántǒng)种植每亩(měimǔ)地能多收上千元,能带动就业3000余人。通过(tōngguò)发展大蒜产业,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,乡村振兴步伐也更加坚实。
梁家镇(zhèn)党委书记朱英开表示,未来(wèilái)梁家镇将深化“有机种植、精深加工、高端销售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,争创国家级(guójiājí)现代农业产业园,让“禹城大蒜”香飘全国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。
(大众新闻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梁文忠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